《审稿人提出诸多难题,能否“视而不见”?》
论文送审之后,我们往往会收到一份令人头疼不已的审稿意见清单。这些意见可谓是五花八门,其中有些确实中肯,可有些却显得冗余,甚至还存在一些让人完全不知如何作答的情况——例如“没做这个实验可咋整?”“这个理论我本就不认可啊!”“我原本就没打算扩展这部分内容呀!”许多科研工作者在初次撰写回应信的时候,心里都曾冒过这样的念头:要不,干脆把这个问题删掉算了?反正过两个月,审稿人大抵也忘得差不多了……可千万别这么做!真的不行。
一、删除问题,祸患无穷
大多数国际期刊在其投稿系统中都会留存原始的评审意见记录,而且你所提交的修改稿以及回复信,还会再次发送给同一位审稿人。删除他们提出的问题,这不仅仅是对审稿人的一种不尊重,更会让编辑觉得你在“偷奸耍滑”,甚至是在“逃避责任”。这可能会直接导致以下几种后果:
·被打回重新修改:编辑会要求你补全回应内容,如此一来,你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费了;
·审稿人变得更加严苛:在第二轮审稿时直接拒稿的情况也并不罕见;
·留下诚信方面的不良印象:这对你后续在该期刊的投稿会产生负面影响。
所以,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,这个问题都不能删、不该删,也不值得删。
二、应对棘手审稿意见的“巧妙之策”
要知道,审稿人并非无所不能的神,他们也清楚并非每个问题都能够被立刻解决。所以,即便你无法完全达到审稿人的要求,也还是有办法给出比较“得体的回应”的。下面就给大家提供一些很实用的“高情商回答模板”:
1、要是无法补充实验该怎么办呢?
答复建议:“我们非常感谢审稿人的宝贵建议。由于受到……(诸如资源、样本或者实验条件等方面的限制),目前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开展此项实验。不过,我们已经在文章当中增加了相应的讨论内容,并且参考了现有的文献来进行补充说明。”
2、如果问题超出了研究范围又该如何是好呢?
答复建议:“这个问题确实具有研究的价值,但它可能更适合作为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。我们已经在‘讨论’部分增加了相关的说明,并且指出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。”
3、审稿人误解了文章内容怎么办?
答复建议:“我们察觉到原文中的这个表述可能会引发误解,所以已经对X段落进行了修改,从而使其表达更加清晰明了,在此非常感谢审稿人的提醒。”
4、要是审稿人要求引用“他自己的文章”呢?
答复建议:“我们已经仔细审阅了所建议的文献,并且认为它与本文确实存在互补之处,所以已经在相关的段落中进行了引用。”(要是不想引用的话,也可以委婉地说明其不适用的原因。)
三、回复信撰写得精妙,其效果胜于匆忙修改
这里给大家一个小建议:先撰写回复信,然后再修改论文。这是因为回复信实际上能够帮助你梳理清楚修改的逻辑,而且还能够避免由于“东补西改”而造成稿件结构混乱的情况。在撰写回复信的时候,尽量要做到以下几点:
·结构清晰:采用问题(Question) - 回应(Response)的格式,做到一一对应;
·语气要专业且诚恳,哪怕是不同意审稿人的意见,也要保持礼貌;
·附带定位:明确指出修改的具体位置(比如“我们已经在第4页第2段添加了XXX”);
·必要的时候添加截图或者补充材料,这样能够让审稿人更快地了解你都做了哪些改动。
千万不要把回复信当成是“申辩信”。很多人错误地认为“回复审稿意见”是一场辩论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这更像是一次合作:你提供更多的说明,从而让审稿人乐意放行你的稿件。所以,不要急于据理力争,也别总想着通过抬杠来取得胜利,耐心、诚意以及逻辑清晰,才是回应审稿意见的最佳方式。
从创新性的角度来看,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在整个科研发表流程中,这种与审稿人的互动其实是一种促进科研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。审稿人的意见,无论是容易回答的还是棘手的,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论文进行审视的结果。科研人员在应对这些意见的过程中,不仅仅是在满足审稿人和期刊的要求,更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。例如,当我们因为资源限制无法补充实验时,虽然按照模板进行了回应,但也应该在后续的研究计划中考虑如何克服这些限制,这也是对科研深度和广度的一种拓展。这种看待审稿意见的视角转变,或许能够让科研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审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,而不是仅仅把它视为一种阻碍。
请先 登录后发表评论 ~